資訊動態
作為徽州文化重要載體的徽派建筑,是中國古建筑藝術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和使用價值。如今,大量古建筑遺存散落于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地,如何將這些歷史古跡保護和利用好,使之造福當代,澤被后人?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各地任重而道遠。
觀念創新—應保盡保才顯徽州風貌
青山環繞,綠水潺潺。 5月26日,記者走進有 “一村九祠”之稱的祁門縣閃里鎮桃源村,抬眼望去,粉墻黛瓦的祠堂在枝繁如蓋的古樟掩映下更顯古色古香。在一座名為持敬堂的祠堂門口,只見大門左邊掛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 “徽州古建筑保護工程 編號:CT307”,大門右邊則掛了“百村千幢”工程保護單位的標牌。一位吸著香煙的外地游客正欲往里走,馬上就被一位老者攔住,要求立即掐滅煙頭。老者名叫陳四玖,義務看守祠堂已經30年。
祁門縣文廣新局副局長章四海介紹,桃源村的古建筑群現已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2014年起,縣財政每年拿出資金,對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落實看護人員,責任到人,并在各鄉鎮建立古建筑消防應急隊伍。
有“文物之?!敝Q的古徽州地面文物資源極其豐富,據第三次中國文物普查統計,僅黃山市就有不可移動文物8032處,其中古民居6324幢。為切實保護好祖先留下的這些寶貴遺產,實驗區各地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為先、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構建起市、縣、鄉鎮、村四級保護體系,對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及大量有文物價值的各類建筑進行分類施策,實現應保盡保。黃山市在嚴格落實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前提下,逐步探索建立了以《黃山市古村落保護利用辦法》等10個規范性文件為重的政策體系,推動保護利用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軌道。該市還在實施“百村千幢”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基礎上,啟動實施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3年累計完成投資27.48億元,對空間形態4類116處、單體形態12類3358個古建筑進行登記建檔、保護。婺源縣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各有關鄉鎮政府與縣文物、建設、規劃、國土、旅游、城管等有關職能部門組成的古建筑、古村落聯審領導小組,綜合協調、指導古建筑的保護管理工作??兿h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大力倡導“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觀念。
- 上一個:探訪千年查濟古村落 領略徽派“建筑藝術”
- 下一個:從程家大院看徽派建筑